
魅 力 信 阳
——信阳市城镇化发展成就展播
豫南明珠
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,地处淮河上游、大别山北麓,东邻安徽,南接湖北,素有“北国江南、江南北国”之称。全市总面积1.89万平方公里,辖八县两区和六个管理区、开发区,总人口800万,其中农业人口560万,是一个农业大市,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。信阳历史悠久,文化厚重,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。信阳区位优越,交通便利,纵横交错的铁路、公路形成双“井”字格局,“立中原而通八方,居腹地而达九州”,是郑州、武汉、合肥三大城市之间最具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潜力的地区。信阳山川秀美,生态良好,气候温暖,四季分明,物产丰富,拥有水、电、矿产、农副产品、劳动力等许多难得的资源优势,是旅游、观光、休闲及旅游投资开发的理想胜地。
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,全市上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,以建设魅力信阳为目标,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,坚持中心城市、中小城市、小城镇、中心村建设“四头并举”的城镇化发展方针,实施中心城市带动、四级联动、梯次推进的战略,开拓创新,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,城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,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变,初步形成以信阳为中心,以潢川、固始为次中心,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的城镇布局框架。目前全市城镇化水平已达33%,比1978年提高29个百分点,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
浓墨重彩绘蓝图
城乡建设,规划先行。
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,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以来,信阳先后编制了城镇体系规划、城市总体规划、各县城市总体规划,并得到省政府的批准实施。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,多次对总规进行了调整修编。
加快了专项规划的编制步伐,合理安排各类公共基础设施,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,依据总规加快了编制建设用地红线、城市绿地绿线、河道蓝线、文物保护紫线、重大基础设施黄线“五线”控制规划,先后编制完成了综合交通、电力、热力、绿地、供排水、环保、防洪、消防、人防、商业网点等专项规划。
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要求,加强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。编制的以行政中心组团、工业仓储组团、教育科研组团为主的“八大片区”等城市发展新格局,已经成为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。
规划设计水平不断提高。规划的羊山大道、中心大道等20余条主次干道和140多条背街小巷,设计的“百花园”、“浉河新八景”、天伦广场等20余个花园广场,完成的世纪花园、茗阳天下、金色水岸等30余个住宅小区,10余个重大项目,均成为城市建设的经典,被市民誉为创新工程。
与此同时,加强了鸡公山、南湾湖、灵山、震雷山等国家级、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。
各县城和重点镇详细规划编制也加快了进度,控规覆盖率提高。2006年初,实施了“千村百镇”的规划建设工作,历时三年完成,到2008年底,全市农村规划覆盖率达100%,走在了全省的前列,为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建设山水宜居城市
发展目标明确。为实现信阳由中等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跨越。2006年,市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“双百”城市战略发展目标,打造“现代化的中心城市、个性化的特色城市、人性化的宜居城市”,到2020年,城市人口一百万,面积一百平方公里。新规划并建设着的羊山新区、信阳工业城、南湾管理区、上天梯管理区等功能新区,使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。
建设思路清晰。信阳城市建设按照发展新区,提升老区,打造景区,开发郊区的总体布局,始终坚持统一规划,高标准建设,分期开发,做到改造一片、美化一片、提升一片,确保了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。
管理机制高效。撤地设市10年来,特别是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“六城联创”重大举措后,建立的五大机制,即:成立高规格的领导组织,市委书记任政委,市长任指挥长;实行市级领导包路联片责任制;成立高效运作的创建工作机构;形成市、县、乡“三级联动”的创建机制;建立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机制,为信阳的城乡发展增加了动力,使城市建设管理得到飞跃发展。
新区发展快速。如今的羊山新区,已形成“三横三纵”的道路格局,新行政中心、行政服务中心等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已成为信阳的行政中心、休闲中心、教育中心,未来的生活中心、娱乐中心、物流中心。信阳工业城加速产业集聚,引进各类工商业项目达85个,总投资已超百亿亿元,先后建设道路18条,供水、排水、供电、供气、供热管网及铁路专用线等配套设施建设,以及居民安置区及学校、医院、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项目全面展开,核心加工区、中小企业区、小企业孵化区、商贸物流区、社会服务区等五大功能板块正迅速形成、协调推进,已形成园区规模。
基础设施日趋完善。城市道路、自来水、管道燃气、污水、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逐步完备。中心城区道路总长达372公里,面积达到717万平方米,人均15.96平方米;新改建桥梁(涵)28座;万人拥有公交车10辆;日供水能力达到26万吨,用水普及率95.53%;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0万吨,污水处理率81%,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4%,每万人拥有公厕8.2座;管道燃气供气能力达到12万户,燃气普及率85%;新建广场8座、街头小游园、绿地90处;绿化城区道路40条,建成园林小区42个,园林单位146个,城区绿地面积达到900万平方米,绿化覆盖率达到41.03%,绿地率达到35.88%,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.34平方米;实施夜景亮化工程,公园、广场、游园、建筑物、桥梁等亮化600处,城市主次干道照明率达100%,形成了点、线、片相结合的夜景照明体系,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。
住房保障有力。加快旧城城区、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,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8.6亿元,先后建成近百个新型商住小区,建设面积3468.8万平方米。加快经济适用房、廉租房建设,建成经济适用住房小区10个,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,中低档收入家庭“居者有其屋”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建国初期的4.3平方米提高到34.1平方米,居民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显著改善,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。
居住环境闲适、优越。信阳城市建设十分注重凸显山水特色,打造宜居城市。以穿城而过的浉河为主线,两岸耸立的贤山、龟山、震雷山为支撑点,努力打造“河水清、两岸绿、水上运动娱乐,两岸休闲游览观光”的带状公园。人间仙境――鸡公山,以“清凉世界”、“云中公园”、“建筑博览”三大特色驰名天下,是全国著名的四大避暑胜地之一。水上乐园――南湾湖,融自然景观、人文景观于一体,以“幽、朴、秀、奇”与“山、水、林、岛”纷呈而著称于世。
统筹城乡发展
在积极培育中心城市的同时,科学统筹城乡发展。
加快特色县城建设。新县围绕建设“蓝天绿水红城”目标,坚持老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重。固始、潢川抢抓省城镇化重点县和扩权县机遇,积极打造区域中等城市。淮滨县围绕“打响淮河牌,做好水文章”,建设独具特色的水上城市。
创建品牌城镇。全市以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和开展“六城联创”活动为契机,打造了一批中州名镇、特色中心镇,成为带动辐射周边乡镇的区域经济中心,展现了村镇建设的新形象,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。明港镇已成为豫东南工业基地和物资集散地,辐射周边12个县(区),城镇化水平超过60%,已初具小城市的规模。
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,投资力度加大,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,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,涌现出一批典型村镇。
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,积极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,大力发展建筑劳务经济,建成了四个省级建筑劳务基地,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,增加农民收入。年输出建筑劳务达30万人以上,年收入20多亿元,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。
让豫南明珠更耀眼
信阳已然成为链接鄂豫皖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,成为集工贸旅游综合发展,具有山水园林风貌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。
信阳入选“全国最具潜力中小城市20强”和“中国十佳宜住城市”,已跻身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省级卫生城市、园林城市之列,被确定为全国44个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、全国9个地级生态示范市之一、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。新县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、“国家级园林县城”称号。全市有7个镇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“国家级重点镇”;8个镇被省政府确定为“河南省重点镇”;被省建设厅命名的“中州名镇”36个,“中州新村”9个,“省康居示范村”22个。
信阳的发展得益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,离不开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关怀。
今年4月22日,信阳被省委、省政府正式批复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,为信阳城镇化、城乡一体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,未来的信阳定会绽放出无穷的魅力!
文章来源于信阳市住建局,原文链接 : 信阳市建国60周年城镇化发展成就

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